经常会听到某些人说“这个人做了这样的事情,裁判应该DQ他”,但是在比赛中裁判到底是怎样给出判罚的,说这些话的人却并不一定非常清楚。本文意为给大家解释裁判给判罚的基本原理。这不仅仅是一篇牌手向的文章,对于一些新裁判可能也同样受用。
一般情况下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注意、警告、一盘负、一局负和取消比赛资格(即我们常提到的DQ)。一般情况下同一错误在多次触犯的时候会累积到下一个级别。裁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给出这五种判罚中的一种,但是裁判是怎样决定究竟给出哪种判罚的呢?
牌手可能知道,对于裁判遇到问题时给出哪种判罚有一个相当严格的约束性质的文件,叫做“万智牌违规处理方针”,很多裁判在网上提到的“IPG”就是这份文件的缩写。它存在的意义在于,给世界上的所有裁判一份详细的清单,保证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万智牌比赛执法标准统一,而不是说多抓了一张牌在美国你将得到一个警告,而在中国会被DQ;而另外一个原因,是避免裁判本身的理解过多地干涉到所给出的判罚:文件是这么规定的,裁判应当这样判。不按照这份文件规定的来,你得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份文件又是以什么原则来决定判罚的轻重?它的大体原则是该违规被牌手钻空子滥用的可能性(或者该违规的隐蔽性,比如多抓一张牌)。此外裁判还需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时间精力纳入考量,以及当牌手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时是否升级判罚。
,数学角度来看,一套59张的套牌比60张的套牌抓到某一张牌的几率要大,而为了避免牌手“故意”使用几率更大的套牌,所以如果牌手的套牌是59张,判罚是一盘负;而如果牌手在调查的过程中说谎,影响裁判对事情的判断从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调查上,所以任何在调查中的说谎行为都会被取消比赛资格。DCI在长年累月的经验积攒过程中,也会听取牌手的意见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慢慢改进这份文件上的判罚–前提是我们可以明确的用原因来解释这些想法,而不是单纯的“我认为这样更合理”。
有了这份文件,裁判就可以简单的把问题和文件对照,给出判罚–等等,事情有时候远没有想的简单。一份文件是否可以包含所有发生的事情?原则上讲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给出定义某特定违规的原则,具体情形可能千差万别,还需要当值裁判去判断。
,一位牌手多抓了一张牌,如果他是因为不小心错误地结算了一个咒语,如在没有足够法术力的时候施放并且结算了一个无法施放的咒语,那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游戏错误;如果他确实是不小心多抓了一张牌,那么我们认为他是额外抓牌;而如果他是故意偷偷的趁对手不注意把一张牌塞进手里,这就是作弊了。这件事情的性质决定了他的违规种类,而判断它的性质就是裁判的工作。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一件事情发生了,裁判首先要根据发生了什么和其它场内背景因素来判断它的性质,这会直接影响到所触犯规定的归类。然后裁判只需要去查看IPG,看看对应的判罚应该是什么就可以了。除了极少数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以外,裁判是不允许擅自升级或降级判罚的,所有裁判必须按照规定判罚,这也是我们最初说的原因:为了确保判罚的一致性。
这里又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裁判如何定性?有些人会问,裁判说有人作弊,没有证据怎么办?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换个角度看。裁判作为判断事件性质的人,不是需要拿出证据给别人看,而是需要别人拿出证据给他看来判断性质。实际上裁判也经常要经过内心的挣扎才会给出判罚,我经常告诉大家“你相信事实是怎样的”以及“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这个在法律上叫做“自由心证”,即法官在符合一般逻辑和经验推断的时候,无需确实的客观证据,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确信做出判断。裁判DQ一位玩家,自己内心也是要有很激烈的心理斗争的,尤其是在那些当事人失口否认的情形。然而在那些并非愚笨的恶劣情形下,当事人很少有爽快承认“没错,我干了”。这个时候裁判做出DQ的决定,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冤枉的还是远远少于那些漏网的。
以上便是裁判作出判罚时的基本原则,希望各位在看待判罚的时候不要搀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因为裁判无非是比照文件对出现的问题找出对应的答案,他们能够左右的空间实际上非常少。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文件,它是向所有人公开的,且已经翻译成了中文。最新的版本参见:http://www.dcirules.org/index.ph … d=13&Itemid=149
作者:Edwin_Z (张天启)
DCI 三级裁判 大中华区裁判区域协调员(编者吐槽:就是头)